当前位置: 主页 > 平顶山资讯 >

多次修建拓宽 承载岁月变迁

时间:2020-11-25点击:
区块网

2006年5月,开源路湛河桥进行了彩灯亮化

2010年4月,施工人员对开源路湛河桥中间桥体进行拆除重建

11月24日,雨后初晴,开源路湛河桥上车水马龙

□本报记者 杨岸萌/文 李英平/图

湛河上最早建起的桥是平马路漫水桥,即开源路湛河桥的前身。从漫水桥到钢筋混凝土梁板桥,开源路湛河桥承载着鹰城发展的历史、岁月的变迁。

11月17日11点半,开源路湛河桥上来往的人流车流穿梭在斜风细雨中;桥下雨水不侵,亲水步道旁,一位30多岁的男子静静垂钓;河道内,四排下窄上宽的桥墩撑起了桥梁,连通南北。

从漫水桥到拱桥

1956年,原市建委副主任井连春来到平顶山。在他的记忆中,乌江河流经市区,河道弯曲淤塞,一到雨季从现在的和平路步行街到牛庄、马庄一片汪洋。1958年,湛河开挖,乌江河水并入湛河,同时为连接湛河南北,修建了一座漫水桥。

“漫水桥是用片石砌筑的弧形桥,几乎与河床相平,非雨季时可通牛车、架子车,人要挽起裤腿蹚水过。”今年87岁的井连春说,1960年4月份,市政府投资4万元在漫水桥西侧用铁路道木修建了一座木便桥。“在石砌的桥墩上放上道木,道木用铁扒钉连接,运输建筑材料的大汽车都能过,不过后来被洪水冲垮了。”

“我是1960年9月份来平顶山的,当时这桥叫平马路湛河桥,只有五六米宽,没有栏杆,人车混行,桥墩是青石砌成。”81岁的市民姚守业说,后来桥被洪水冲垮,隔了几年才又重建新桥。

新桥也叫平马路湛河桥,是开源路湛河桥的前身,1970年9月30日建成通车。它是一座钢筋混凝土三孔双曲拱桥,长64米,宽10.8米。

今年80岁的宋守卿曾任平顶山市委书记,他和同事1969年从省水利厅第二工程总队桥涵大队第二安装队调至平顶山,支援城市建设。

“我来平顶山之前,是安装队的一名技术员。到平顶山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同事一起设计开源路湛河桥。”宋守卿说,当时开源路湛河桥桥址处有一座石砌桥墩、预制板桥面的平板桥。“安全标准低,载荷小、破旧,急需重建。”

用算盘、计算尺每天加班加点计算、绘制,花了20多天时间,宋守卿和同事们设计出了三孔双曲拱桥,经数月施工建成开源路桥。

“我1963年出生,从小住在开源路与神马大道交叉口附近。十三四岁到市八中上学,来回都要经过开源路湛河桥。”姚守业的女儿姚秋平回忆说,那个年代,人们的交通工具多是自行车,她每天上学要么步行要么骑车经过开源路湛河桥,两岸来回很方便。“要说印象,就是桥头的槐树林,一到春天大老远就能闻到槐花香甜的气味。”

旧貌换新颜

随着城市的发展,开源路也成为市区的主干道。家住湛南路平高集团家属院的退休职工侯国照说:“开源路原先有十来米宽,老桥桥面基本上与路齐宽。一开始还好,没有那么多车辆,桥上通行还算顺畅。”侯国照说,在2000年前后,随着经济高速发展,车辆增多,桥上开始出现拥堵。

2003年,开源路湛河桥“服役”33年,桥体破旧,路面狭窄,还经常发生拥堵,原市建委对开源路湛河桥进行了拓宽改造。两侧各加宽7米,老桥与加宽部分之间增设花带,总宽度拓至27米。

2010年,开源路湛河桥再次改造——将中间1970年修建的桥体完全拆除重建,2003年拓宽的侧桥予以保留。

“我记忆最深的是挖桩基,需要改造的部分在两个侧桥中间,桥墩桩基施工无法使用机械,需要人工开挖。”市住建局住房保障管理科科长张会平时任工程科科长,他说,按照当时桥梁荷载、使用等要求,桩基有的需要深挖十几米,人工开挖需要通风,所以要设置风机便于空气循环,否则可能会缺氧。“当时工地上有柴油发电机,一旦断电,需要赶紧发电,让风机继续送风,同时将工人起吊上来。”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刘瑞群是项目负责人,在她的记忆中,改造工程中“压力”很大。“两岸的老百姓经常会在施工现场观看,一天不施工都不行。”刘瑞群笑着说,老百姓无形中给出的压力,让他们加班加点施工,工程几个月后就完工了。

现在我们见到的开源路湛河桥为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,长99.66米、宽27米,行车道宽15米。虽然西有“湛河第一桥”中兴路湛河桥,东有更加宽阔的新华路湛河桥,但开源路湛河桥也毫不逊色,车水马龙,沟通南北,多年来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